娱评
美剧颠覆好莱坞:live版“权力的游戏”
2015-03-17 22:34  浏览:959

美剧一直都是好莱坞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上世纪50年代就有《希区柯克剧场》这样的精品,80年代初出口中国掀起美剧热,90年代就“遭遇”大卫-林奇等好莱坞大导演试水,如今已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它有着自己完整的生产链条和产业规则,其整体水准以及影响力足以和美国商业电影平分秋色。美剧和美国电影,就像是好莱坞里的一对双生花,我们可以看到《雷神2》情节串接到《神盾局特工》,听到扮演《美队2》13号特工的艾米丽-万凯普引得《复仇》剧迷阵阵感叹……二者各自独立却又关系密切,共同组成这个世界影视工厂的艺术图画。

然而,在中国的过去几年里,我们提到好莱坞唯一想到的就是电影,想到奥斯卡、泰坦尼克号、恐龙、超人、罗马假日……,如今,艾美奖、权力的游戏、越狱、谢耳朵、女巫……一系列来自好莱坞的美剧元素像是流感病毒般闯入我们的视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丰富更廉价的乐趣,给我们的艺术创意更多样更新鲜的内容,甚至于美剧本身独特的运作模式也给予了我们好莱坞电影所不能给予的娱乐产业上的宝贵经验。因此,这里所说的“颠覆”,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旁观者的姿态而言的,好莱坞不再单纯是电影的代名词,一场liVE版的“权力的游戏“已经上演。甚至可能真的会有那么一天,艾美奖会超越奥斯卡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好莱坞”这个名词也会从特指的电影工厂变为美剧工厂,那才是美剧迷们举杯庆祝的日子。

创意的颠覆,以《权力的游戏》为例

美剧的“无所不包”与电影的“不及备载”

《指环王》和《哈利-波特》风靡全球的事实证明了魔幻题材在影视市场上不可比拟的商业价值。《权力的游戏》以“创造奇迹”的高姿态打破了魔幻剧难以取得成功的美剧“魔咒”,一举颠覆所有好莱坞魔幻电影的创意水平,成为魔幻影视界不可逾越的高峰。

颠覆的前提:商业大片趋于保守,美剧的空间越发无限

《权力的游戏》之牛可以用如下的数字说明:自第一季开播以来,每一集都几乎保持有500W人次的收视率,第四季首播超过660W,成为近八年来HBO电视台的收视冠军;去年的第三季每周都有平均1440万观众通过直播、回放、点播和HBOGO网络平台观看这部剧集;在影视网站IMDB上,《权力的游戏》评分已达到9.5分之高,在豆瓣电影,第一季也以9.2的高分位列榜头;每一季的开播都会对同档期上映的电影票房产生负面影响,有国外网站调查称第二季一度让《饥饿游戏》的票房损失了3%到5%……

奥斯卡热门影片一年不如一年好看,好莱坞电影愈发趋于保守之势成为不少影迷的共识。为了票房数字的保障,好莱坞电影创作者选择题材的视野日益狭窄,即便是够味儿的艺术片不在乎观众多寡,也难以逃避观众太少的事实。与之相反,美剧的创意却愈发百花齐放。或许,的确如美国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微博]所说的,“相比美剧,电影的创意、想象和表现力都居于下风”。

以《权力的游戏》为代表的美剧对好莱坞电影创意的颠覆,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它在篇幅上的优越性。《指环王》的加长版容量11个小时,《哈利-波特》系列总时长也不过20小时,比起《权力的游戏》已播和未播的时长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当大部分的商业片为了讨好全球市场,故事越来越浅显,内容越来越求同避异,《权力的游戏》却给予演员、导演、编剧创意的无限可能,以其无限且有序的创作空间囊括了成千上万形象饱满的人物角色、怪诞独特充满想象的风土人情,其空间之完整、细节之丰富、叙事之恣意让人感叹。借用翁贝托-艾柯的两个名词,美剧的“无所不包”与商业大片的“不及备载”形成鲜明对比。

1/6 下一页 上一页 首页 尾页
发表评论
0评